来自大山深处的爱,领航乡村振兴共富梦——秋水卓玛专访全国劳模王金良先生

饴香访谈

来自大山深处的爱,领航乡村振兴共富梦——秋水卓玛专访全国劳模王金良先生

2023-02-17 17:12:36 12074 饴香访谈

【编者按】站在我面前的是肤色黝黑、淸瘦精神、心系老百姓“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中国好人”、“浙江骄傲年度人物”,王金良先生。偶然一次讲课,他就深深地爱上屏山县这片热土,聆听到自己灵魂深处久违的奔放与呐喊:“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有义务用自己专长为屏山县的乡村振兴事业尽绵薄之力,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活得有尊严与幸福获得感”。王金良先生的家国情怀与感人事迹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人民网、中国网、搜狐网、世界商会网、城乡观察、美食寻宝、浙江读嘉、新浪、今日头条、栖云网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不仅如此,在人民大会堂,王金良先生作为全国劳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作为人民满意公务员受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

秋水卓玛:王先生,您是浙江嘉兴人,您是如何结缘四川屏山茵红李?

王金良:谢谢秋水卓玛老师。我出生于浙江海盐农村,祖辈父母都是农民,深知农民生活有多么不容易。1983年,我从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回到故乡海盐,分配到了县农林局植保站。近40年来,我一直工作在农技推广一线,指导农民朋友采用科学技术,走上富裕发展道路。浙江海盐结对四川屏山,由于茵红李产业果子销路不畅,大规模积压,影响果农脱贫。2018年10月的一天,在屏山任职的海盐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坚通知我,随挂职屏山的县委办公室吴学辉副主任,一起来到屏山县给当地果农上一堂课,把脉问诊。

在此之前,我对屏山当地情况几乎一无所知。10月16日,我就把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理念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作一番讲解,特别以海盐葡萄等产业成功发展为例介绍了经验、技术与具体创新做法。没想到教室里座无虚席,许多农民赶了上百里山路,到县城来听课。他们争先恐后与我交流:“王专家,今年我们茵红李遭惨了,便宜都没人买,帮我们想想办法嘛!”“王专家您不要走了,帮帮我们!”从他们一双双热切的眼中,我看见了他们渴求现代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心情。课后,王坚同志代表屏山县和我商量,让我留下来并至少在屏山呆上半年时间:对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做一番深入的探究与剖析,帮助屏山茵红李以及屏山农业找一条脱贫致富的出路。王坚同志说:“你是我们县(海盐县)的首席农业专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又是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们相信,您在这里一定可以大显身手,有所作为。”现在脱贫攻坚战役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屏山需要你,希望你能留下来。”

当时,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自己体弱多病并且已经55岁了,何况老母亲年迈多病,正需要我尽孝心伺奉左右。海盐东部平原与屏山西部山地农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差异很大,我过去的经验能不能派上用场?农技推广要与最基层的果农交流,如果交流有障碍了怎么办?……。尽管这些问题困扰我,但是想起这些年组织对我的培养与信任,想起了上课时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起领导与果农们一声声真诚的挽留。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我决定留下来并向组织递交了参加屏山县扶贫工作的申请书。随后,海盐县委组织部正式委派我到屏山挂职半年,担任屏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助理。因此,我与茵红李结下了不解之缘。

 

秋水卓玛:王先生,刚才听了您的介绍,我可以用“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践行者,城乡共同富裕的推动者,乡村振兴事业的领航者,道德模范,最美人民公仆”等标签加深对您的认知吗?

王金良: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大举措。在2016年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动员继续帮扶。 因此,我全身心投入到屏山县东西部协作脱贫攻坚,以及脱贫后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上山下乡深入调研。2018年18日,也就是上级领导通知我正式挂职的第二天,我就在当地农技专家罗家帮的陪同下,离开县城,下乡走进大山。这里的大山连绵不断,直插云霄,海拔在300米至1400米之间,主峰老君山高2000多米。这里地形破碎,沟谷交错,山高坡陡,道路崎岖。车子开上了盘山路,旁边就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人坐在车里在山间盘旋,如云里雾中,头晕目眩,眼睛也不敢张开。一路走来,我们探访了许多果农家和果园。农户住的房子几乎都没有外墙粉刷,老旧不堪,屋内陈设简陋,有些贫困户甚至还住在低矮土坯房中,光线昏暗,加上风雨侵蚀,给人要坍塌感觉。果园里的茵红李由于缺乏修剪,披头散发,无效枝叶太多,密闭不通风,果子虽然结得多,但果形会很小,品质不会好,很难卖出好价钱。书楼镇火焰村村民李武光告诉我:他家李子林今年大丰收,4亩少说也结了近2万斤果子,但拿到小集镇上,一块一斤都卖不掉,最后只能以三角一斤贱卖了。现在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还要不要继续种植茵红李,放弃有点不甘心,不放弃又看不到前途。

罗家帮告诉我,屏山县是四川省宜宾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县域面积1500余平方公里,90%多的区域是山地,平地是稀缺资源,号称“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农业人口29万,占总人口的90%。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8元,农业占全县经济的比重在30%以上,总体而言比沿海发达地区落后20年。茵红李是当地的特色品种,是屏山县农业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全县种植面积12万余亩,涉及农户2.5万户,其中贫困户4000多户。前些年,县里大力扶持茵红李产业,无奈果子都卖不出好价钱,丰产不丰收,像李武光这样忙碌一年连成本也挣不回来的果农不在少数,有些人甚至想砍掉李树,再去外地打工。十几天调研走访,我跑遍屏山县主产茵红李10个乡镇,看到听到的情况大致相同。但我也看到一些希望:这里基本零工厂零污染,大气环境质量国家一类一级、地表水环境国家一级、全县含硒土壤面积700平方公里。这不仅是发展优质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金沙江流域河谷间的干热气候适宜种水果,岷江流域的湿冷气候适宜种竹笋,两江交汇产生的茫茫雨雾适宜种高山茶叶,若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扬长避短,屏山脱贫不就有望了吗?

茵红李是屏山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可作为近期的主攻方向。如果转型成功,这经验可以复制到其他如茶叶、竹产业等屏山其他特色农业产业上,那么整个屏山县农业也就基本转型成功了。经过慎重思考,我写了一篇调研报告,正式向屏山县委县政府提出“东西扶贫协作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脱贫增收”项目。在这篇5000字的调研报告中,我分析了屏山茵红李产业的难点、痛点、盲点,并指出这是一个系统问题,全产业链问题。要想改变,必须要做整个产业链转型,对标沿海发达地区构建全产业链,生产端标准化生产以提高品质,市场端品牌营销以提升效益。我提出茵红李提质增效的“六大策略”与7个统一。这7个统一,既是问题导向,引导我们把现存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又是目标导向,做到了7个统一,也就建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我的建议得到屏山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并要求尽快在全县推开。我想把建议转化为现实,必须超常规工作,要有“三年并作二年做”的精神,同时又要分轻重、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于是我又提出了一个“三年宏伟计划”:从2019年算起,第一年是品质提升年;第二年是品牌营销年;第三年是制度创新年。

(二)帮助果农转变思想。我想茵红李要打一个翻身仗,必须要从2018年冬季修剪第一步做起。因为茵红李生长的季节性,落叶果树年前12月就要开始修剪,留给我们的时间是短短二个月,错过了季节就会延误一年,老百姓会对我们失去信心的。我提出一定要修剪整枝,严格控产,向果农们发了两次告知书,要求主动控产百分之三十,提高品质;如果不控产,劣质茵红李是卖不掉的。我没想到这第一步那么难,基层干部和合作社想不通,广大果农更不愿意干。我们走村入户巡回宣讲,跑断腿,磨破嘴。但果农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修枝疏果就像割他们的肉,议论声、质疑声、反对声一片。他们七嘴八舌地说:“我们祖祖辈辈在屏山种茵红李,一直以来都在想方设法增产,现在突然要减产,这怎么行嘛?”“浙江也产茵红李吗?那里经验在这里行得通吗?”“专家毕竟是外地人,一个外地人凭啥子上门要我们这么做?”“如果失败了,专家拍拍屁股走人,我们怎么办?”

 锦屏镇万涡村贫困户黄天金一家5口人,种了7亩茵红李,去年只卖了2万元,连续几年没效益,债台高筑,他的态度最有代表性。他说:“多一个鸡婆多一个蛋,我不剪,看你咋个办!”我掰着手指头跟他算账:“虽然产量降低了一些,但果子更大了,味道也更好了,品质提升一个档次,每斤收购价二元以上,你算算,能增收好几万呢……”就这样耐心解释了好几回,他才慢慢转过弯来。那一年,我利用海盐提供给屏山的250万元扶贫资金,建立了茵红李标准化核心基地300亩、高标准示范基地6000亩,把基地当“车间”做,以示范带动全面。李武光、黄天金等上千户果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这个示范基地。我们的真情和努力最终打动了果农的心。慢慢的,他们终于转变了老观念,拿起剪刀,在自家果园主动修剪整枝,开始讲究光照度、单果重、糖度、配方施肥,加入我们队伍的家庭越来越多。转眼就到了李子成熟的时节,茵红李果大形美,半红半青,清甜脆嫩。平均单果重33克,比以往最好年份的平均单果重增加了6-7克。2019年,全县茵红李总产量从2018年的10万吨下降到7万吨,产值却从3.5亿元提高到5亿多元,当年就增收了1.5亿多元,全县有2500余户种植茵红李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李武光对我说他家的李子很受欢迎,一年落了(赚了)近2万元钱;黄天金家的茵红李卖了10万多元,不但还清了欠债还有了存款。贫困户颜昌银12亩茵红李卖了15万元,袁明术种植14亩收入18万元,廖昌平种植10亩收入11万元……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一亩李子一万块,脱贫致富来得快”,这句话现在成了很多屏山果农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从这句口头禅里,我听见了他们喜悦的心声。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就是县里开个会,乡镇再开个会,村里再开个会,层层传达,传递到农户手中时间长不说,很多技术标准都走样了。因此,我组织专家花了2个多月时间,制作了茵红李技术管理模式图,把所有的技术集合在图上,全县统一标准,全部数字化。按亩产2000公斤标准,植株株行距多少,留果多少,修剪时留枝留叶标准等等,全部采用标准化模式,让果农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在屏山这样的山区不能沿用传统的农技推广形式,必须创新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我们成立了专家服务团队,组织农技推广大讲坛,到了重要时间节点,专家在示范基地现场讲解演示,新媒体现场直播,通过抖音、短视频、微信等进行推送,一下子就辐射到下面乡村了,果农照着专家的做法操作,技术不走样,效果非常好。模式图上+农技专家大讲坛,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这个农技推广零距离创新模式,现在在全国也是领先的。

(三)突破疫情困局,逆势增效创收。茵红李大丰收,控产提质的观念得到广大果农认可,茵红李标准化生产快速推广,高标准示范基地扩大到2.13万亩。

谁知新冠疫情不期而至,农产品市场从严管控,水果商品流通不畅,水果严重滞销、价格跳水。那时,我正在海盐,联想到了屏山县的茵红李。如果卖不出去,果农又要返贫了!”必须早点布局,晚了恐怕就来不及了。我是一刻也坐不住了,以最快速度赶回到了屏山。一到屏山我先去基地调查,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茵红李促销是屏山天大的事”,并提出了生产端控产疏果“做减法”,市场端拓展销售“做加法”,打好茵红李促销“组合拳”。我的报告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县长挂帅打响了屏山茵红李促销战役。在屏山茵红李促销战役中,我参与制定2020年茵红李产销对接与市场促销方案,希望通过一套“组合拳”,提前布局,打通渠道。第一个动作是“走出去”,全县分成6个组,每个组由一位副县级领导带队,赴重要市场提前进行产销对接。我自己带头先去上海嘉兴长三角,与嘉兴水果批发市场签订订单协议1万吨,再去深圳广州珠三角,进商场超市、对接配送中心、跑大型水果批发市场,白天黑夜连续干,订单茵红李1.5万吨。第二个动作是“请进来”,邀请全国各地的采购商来屏山茵红李基地,现场考察品鉴和产销对接。第三个动作是“造声势”,县长代言、专家代言、三个奥运冠军代言,在央视二套做广告,扩大茵红李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茵红李消费源头做起。

同时,我提出造势力度要与茵红李产业大小相匹配。屏山一个县的茵红李要12万亩,被重重大山阻隔在深山里,所以,宣传声势一定要造大,要让茵红李走出大山走向全国。高潮是屏山举办茵红李文化采摘节,组织茵红李基地连线直播,引起了全国众多网友的关注,屏山茵红李声名远扬。我请来了有3000多万粉丝的网红主播张林超,请他公益直播带货,短短8分钟卖出1000多单,而且卖出了每公斤50元的好价钱。在茵红李文化采摘节上,我还策划了一场“树龄40余年的树王拍卖”活动。在“2020年四川屏山茵红李品鉴活动”现场,李炳法最后以2.2万元的高价拍得了“树王”果子,每公斤高达88元。“树王拍卖”产生了很好的带动效应,客商纷纷订货,现场签订茵红李购销协议8份,订购优质茵红李1.8万吨。媒体争相报道:“拍卖一棵树,激活一个大产业”。茵红李刚开始上市时,价格一路下跌,后来价格稳住,开始逆势走高,特别是二万亩高标准基地的茵红李自主定价,主动定价,特级果每斤6.5元、一级果4.5元,二级果3.5元,托住了基地外十万亩的价格中枢,对冲了疫情影响下的价格严重向下惯性,价格越走越高,全县茵红李优质优价,提前一个星期结束销售。2020年,屏山茵红李旺产,果大味甜,远销全国各地,总产值6.6亿元,比2019年增收1.6亿元,比2018增收3.1亿元,两年共增收了4.6亿元,这在云贵川地区独一无二。受新冠疫情影响,当年全国水果产值严重下行,果农严重减收,只有屏山茵红李大幅度增收,创造了一个奇迹,被传为佳话也闹过一个笑话。屏山水果站报上增收6.6个亿,屏山媒体为此专门发了篇报道。宜宾市纪检部门认为,其他地方在疫情影响下都严重减收,屏山居然逆势大增收,可能是弄虚作假,专门派人来调查这个事情。经过实地调查了解真相后,纪检干部信服了。

秋水卓玛:王先生,通过各种渠道,我了解到您在四川屏山县从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已经近5年了,成绩斐然。您自己如何评价?

王金良:从2018年10月到现在,我在四川屏山县从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已经近5年了。我已经深深爱上足下这片热土。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这里领导、同事、果农们等给予我信任与兄弟情深不可或缺。近五年来走村入户,屏山大部分果农都熟悉了我,内心对我非常感激。他们看到我会热情地打召呼,请我到他们家坐坐,还会说,“王老师巴适得很!”“茵红李现在抢手价又高,王老师厉害得很!”“多亏了王老师,今年的果品比去年的更好,这下不愁卖了。”我在屏山的同行也给了我许多赞誉,说我“很务实,一天到晚跑田间地头,总有用不完的劲。业务知识扎实实用,深受群众欢迎”。上级领导对“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扶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听了我的讲座报告后说:“以前听了很多专家发言,今天听了王金良专家讲座,你是真的农业专家,我们宜宾高质量发展需要您这样的专家。”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指出,“这就是典型的‘浙江经验’,为全国携手奔小康提供了有益借鉴。”当然,有得必有失,近五年来我亏欠我的家人太多:不能在体弱多病老母亲跟前尽孝;我在屏山长住不回,一次又一次“爽约”于妻子和女儿。每次回到海盐,我都会向家人介绍我在屏山的工作情况,当地农民生活不易与观念改变及我在屏山坚持的意义。

截止2021年5月,这一轮全国范围的脱贫攻坚行动到期,我应该随队一起撤回。但屏山老百姓听说我要回海盐,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60位农民自发联名签写了“千人请愿书”,并去县政府请愿,强烈要我留下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深为感动,答应留下来继续为屏山服务。我在屏山扶贫近5年,屏山茵红李连续三年逆势增收,累计达到9.3亿元,茵红李已成为屏山县致富产业。我也作为宜宾市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宜宾市及周边十个区县巡回宣讲。我的扶贫工作事迹在屏山几乎家喻户晓,在云贵川地区也传为佳话。2020年,我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奖突出贡献奖”,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特殊贡献奖”、“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以及还被推荐并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我心里很清楚,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中的一个代表。2020年11月24日,我有幸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习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并且作为全国劳模,我在人民大会堂还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与李克强总理的亲切会见。这让我更加清楚自己坚守的意义和价值,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要继续留在屏山,和屏山人一起续写东西协作脱贫致富的大文章,让这里变得像海盐一样富一样美。

秋水卓玛:王先生,您是浙江人但是您刚才谈及屏山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与老百姓是那么的深情与温暖,这是传说中的山海情吗?您有哪些更深远的规划?

王金良:2017年,四川屏山与浙江嘉兴海盐两地因东西部扶贫协作正式结缘。2018年,我作为海盐县农业首席专家与屏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罗家帮等专家深入产区进行调研,在深入下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茵红李提质增效的“六大策略”。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浙江省嘉兴市加大援助屏山县的力度,在原来海盐县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增加了秀洲区和嘉兴港区的力量,共同助推屏山县的脱贫致富发展。2022年,秀洲区援派赵国纬专家,2023年又选派江云龙专家实施推进“茵红李+林下鹅”致富产业项目。

为了加快屏山农业转型发展,将东部经验与西部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山海情合作社,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山海情合作社基于我提出了茵红李提质增效的“六大策略”(包括创建高标准生产基地、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编制控产栽培模式图、创新农技推广新模式、构建茵红李全产业链、开展茵红李品牌销售),紧紧围绕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发展。具体操作中需要做到“7个统一”(包括统一品种品系、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营销)。2022年,合作社重点开展万亩茵红李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紧紧围绕“高标准基地”、“高品质茵红李”、“高效益回报”组织生产,把“田间”当成“车间”,通过修剪整枝、无人机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产销衔接、文化赋能等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示范带动全县茵红李标准化生产、高质量发展。合作社开展多期农技大讲坛,录制技术讲解视频8期,单个视频播放量破万次;通过抖音在田间开展技术讲解直播1次,同时段在线观看人数达1.6万人;在全县109个村(点)开展茵红李田间修剪整形、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针对新冠疫情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合作社打好茵红李促销组合拳动作,协同县农业农村局召开产销对接视频会,加强与主销区的信息沟通、情况交流、市场研判和意向对接。合作社现有理事10名,社员251名,中高级以上专家顾问10人。合作社的全程社会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屏山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2019年—2021年,屏山县连续三年茵红李逆势增收9.3亿元,坚实支撑农村2.5万种植户(含450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山海情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推进器,将加快屏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结构形态演进,引领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兴旺,助推共同富裕。

屏山县目前有12万亩茵红李,正在打造一个连动云贵川30 万亩茵红李产业联盟。我们屏山县茵红李经过反复市场调研与讨论论证,已经摸索出一个切实可行“基地连线直播+社区团长连购+农文旅观光体验”新业态模式。通过这个模式就是将云贵川原产地农特产品直达沿海发达地区居民家庭消费者手中。还会催生现代定制农业,以及市民下乡采摘体验观光文旅活动。这个模式可复制可推广,我们先在上海长三角做成成功案例模式,再向国内其他地区推广。(一)多极化主体合作联动。我们与上海果品行业协会、上海万果联协会、上海沪联团、上海四川商会、饴香传媒等商协会多维度合作,我们还通过上海四川商会、宜宾商会组织四川籍人士为家乡农产品“乡情代言、亲情消费”活动,引领所在地市场消费。(二)、基地连线直播。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直播团队连线屏山基地直播,公益性直播产生公信力,从屏山农产品产地环境、阳谷气候、富硒土壤、种植过程,讲到成熟采摘,加上农技专家现场科普和营养评价,生动活泼引导消费购买,并融入深厚农耕文化和彝族少数民族文化。(三)社区团长联购。今天参加“沪团联”上海团长千品百团品鉴会,来自屏山深山里农特产品开车2000公里在这里向上海市民亮相,基地直播场景连接到社区团长群,屏山时令水果耙耙柑、椪柑、不知火柑橘,还有跑山猪熏制的腊肉、腊香肠,蜂蜜,血橙,耙耙柑,茵红李,大鹅,辣椒酱,茶叶,竹笋等农特产品,通过社区团长进入寻常百姓家。(四)农文旅观光体验。社区团长服务培养了市民对农特产品喜爱和对大山产地的向往,催生了农文旅联动新业态,组织市民赴西部农业基地观光体验康养等农文旅活动,开通西部屏山为目的地的农文旅结合旅游专线。这一模式完善后将继续向深圳广州大湾区、重庆成都成渝地区等延伸推广。

秋水卓玛(画外音):2023年2月4日,我在上海团长大会现场(上海柏凡音乐酒店)采访王金良先生。王金良先生娓娓道来的扶贫故事温暖地诠释了跨越山海的川浙兄弟情深。透过明亮斑斓的落地窗,我看见了窗外桃花含苞待放、柳树发芽。我仿佛看见在漫山遍野白色的茵红李林深处,王金良先生正在为东西部扶贫协作、为乡村振兴、为共富梦等鸿伟大业永不停歇、挥汗如雨地奔跑着!奔跑着!

 

【王金良简介】王金良,海盐县农技推广中心常务副主任(首席农业专家),四川省屏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助理(挂职)。曾荣获“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中国好人”、“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贡献奖”、“浙江骄傲年度人物”、“浙江省道德模范”、“四川省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特殊贡献奖”、“四川省脱贫攻坚奖”等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王金良先生作为全国劳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作为人民满意公务员受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

【秋水卓玛简介】秋水卓玛,资深媒体人,诗人,资深品牌传播官,资深策划师,饴香传媒董事长、人事行政总监、首席信息官,世界商会网、栖云网、城乡观察、美食寻宝、娱乐时尚、大宗商品资讯汇、教育科技在线、康养潮前、经济探索、品牌辣品、车房焦点、环保生态现场直击等媒体总编以及海派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心,饴香传媒数字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秋水卓玛品牌传播工作室与秋水卓玛心理导询工作室等机构主任。秋水卓玛是公益慈善事业的践行者,积极报道各种公益慈善新闻活动与公益人物,曾经在贵州毕节支教扶贫并得到贵州省原副省长刘鸿庥的亲切接见与肯定。秋水卓玛喜欢唱歌与写作,曾参加第十届全国推新人大赛,目前已经出版两本个人诗集。

 

采访人: 秋水卓玛        采访时间与地点:2023年2月     上海


 (采访/撰写者:秋水卓玛;部分文字素材:王金良提供)